关闭

举报

  • 提交
    首页 > 党建扶贫 > 正文
    购物车
    0

    下足“绣花”功夫 织就脱贫画卷

    信息发布者:杞优枸杞
    2020-07-13 10:51:03    来源:甘肃日报、新甘肃客户端   转载


           脱贫出列 幸福梦圆

           ——陇西县高质量书写脱贫攻坚答卷纪实




    梯田美如画。新甘肃·每日甘肃网记者 景永鹏


    2014年至2019年

    陇西县累计减少贫困人口14.22万人

    贫困发生率下降到0.96%

    减贫效果明显

    今年2月,该县光荣“摘帽”

    退出贫困县行列


    六年来

    陇西县聚焦“两不愁三保障”目标

    下足“绣花”功夫

    一张解民之难、治民之贫的民生大网加速织就

    贫困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不断增强

    交出了一份高质量的脱贫攻坚答卷




    高质量答卷“高”在哪?

    在陇西县首阳镇

    菜子坪村下社50号小院一直是道“风景”



    过去,是因为“红色基因”:1948年11月,经中共甘肃工委批准,陇右工委在这个小院里正式成立。

    如今,是因为有了一个致富“明星”:2015年,小院主人陈新平正式脱贫。2019年,陈新平夫妇中药材收入4.44万元,土豆、玉米收入1.7万元……

    “他的儿子在杭州一家企业上班,不算儿子的工资,这两口子人均年收入都超过3万元了。”菜子坪村党支部书记张志军说,陈新军夫妇是村里公认的勤快人,一年到头忙不停,“一门心思只知道挣钱”。

    “土地不负勤快人!”陈新军说,今年,他又多种了4亩党参,“收成如果好一点,就在陇西城里给儿子买套婚房”。说这话时,他扭头望了一眼妻子丁秀芳。盛夏的傍晚,夕阳正美,丁秀芳正忙着打理院子一侧的花园。花园中,几簇芍药,绚烂怒放。

    脱贫摘帽,幸福花开。陈新平是这样,陇西县亦是如此。

    近年来,陇西县始终把脱贫攻坚作为最大政治任务和一号民生工程,聚焦“两不愁三保障”目标,扎实开展精细、精确、精微的“绣花”式扶贫,用实干精神高质量书写了脱贫攻坚的精彩答卷。

    “高质量”体现在减贫数据上:2014年至2019年,陇西县累计减少贫困人口14.22万人,贫困发生率下降到0.96%,134个建档立卡贫困村全面脱贫;

    “高质量”体现在农民可支配收入上:2019年,全县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9098.6元,较2013年的4430.5元增长4668.1元,年均增长12.74%;

    “高质量”更体现在群众认可度上:在省里组织的脱贫攻坚成效第三方评估认可度调查中,陇西县脱贫攻坚群众认可度为99.18%,居全省第二。






    陇西县中药材基地。新甘肃·甘肃日报通讯员张爱平

    脱贫攻坚改变了什么?

    田在云上,云在天上

    只有几十户人家的回岔村坐落在

    云田镇的一座大山之巅

    山头一侧的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上

    一排排白墙黛瓦的新民居错落有致

    干净整洁的水泥路四处通达


    2018年6月,48岁的邢军一家搬到了这里。“相当于是‘拎包入住’,我们只花了6000元铺了地板,其他建房的钱都是国家补助的。”邢军说,跟原来相比,他现在“过上了蜜一样的生活”。

    邢军家原来住在3公里外的一处山坡上,院墙是一道深沟,“墙上裂着缝,遇到天阴下雨就心惊胆战”。除了住房,更难的是吃水。他隔几天就要到很远的涝坝去拉水,“天不亮就得出发,去迟了水就被人抢光了”。2017年,他被列为易地扶贫搬迁对象。

    搬到新家后,邢军一下子感觉日子有了奔头。2019年,他种了40多亩中药材,当年就收入4万多元。此外,他还通过手机直播平台学会了养蜂,农忙之余,又多了一份“甜蜜的收入”……“收入稳定,房子坚实,走上了水泥路、吃上了自来水,这好日子真要感谢国家的精准扶贫好政策。”邢军这样说。

    邢军是当地脱贫攻坚受益者的代表之一,这样的生动事例,在陇西县脱贫攻坚战场上随处可见。至2019年底,陇西县贫困家庭普遍实现不愁吃、不愁穿,家有余粮或有钱购粮,四季有衣换,农村安全饮水达到100%。同时,“三保障”问题全部解决:全县义务教育适龄学生全部接受九年义务教育,无因贫失学辍学学生;全县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参保率和参保资助率均达到100%,住院报销平均补偿比例达到93.13%;县里还大力实施农村危房改造和易地扶贫搬迁工程,农村人口住房安全得到充分保障……

    借力国家脱贫攻坚政策,县里大力实施各类惠民工程,农村基础设施条件明显改善,公共服务保障能力显著提高:全县215个建制村全部实现道路硬化;实施农电网改造,全县134个建档立卡贫困村的810个自然村动力电实现全覆盖;累计新建和改扩建农村中小学168所、幼儿园114所;在农村养老及兜底保障方面,全面落实国家相关政策,做到了应保尽保、应兜尽兜、应养尽养。




    陇西县康美甘肃西部中药城。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 郁婕

    全面小康,陇西怎么做?



    眼下

    陇西县虽然已经退出了贫困县之列

    但全县仍有1391户、4137人尚未脱贫

    此外,还有1273户监测户、1765户边缘户


    脱贫不易,巩固更难。在决胜同步全面小康的新征程上,陇西县如何让群众实现稳定脱贫,怎样才能有效防止返贫、确保全面小康?

    “我们将全面落实中央和省市各项决策部署,围绕‘补短板、强弱项、抓巩固、提质量’的工作思路,紧盯重点人群,压紧压实责任,强化督查问效,确保如期高质量完成脱贫攻坚目标任务,确保陇西与全国人民一道迈入全面小康社会。”采访中,陇西县委书记鲁泽这样说。

    今年以来,陇西县紧盯未脱贫户、监测户、边缘户重点人群和薄弱村,制定出台《脱贫攻坚挂牌作战方案》,强化作战措施、明确作战时限、压实作战责任,全方位提升脱贫攻坚质量和水平。

    针对4429户上述3类重点人群,县里全面实行“一户一名责任领导、一名帮扶干部、一个帮扶计划”的帮扶责任体系,已确定各类帮扶项目16项,安排帮扶资金894万元。

    针对排摸出的37个薄弱村,县里紧紧围绕村组道路砂化硬化、自然村动力电改造提升、村级集体经济发展、合作社作用发挥、人居环境改善等重点任务安排资金项目,全面补齐薄弱村发展短板,不断提升发展水平。

    针对重点扶贫项目,县里紧盯总投资3.94亿元的5大类20个项目,全力推进资金拨付、建设进度和效益发挥等各项工作。

    此外,县里还继续全面落实国家和省市产业扶贫政策,着力培育脱贫主导产业,稳定提高贫困户收入,努力推动全县产业扶贫提质增效。

    脱贫攻坚,时不我待。不获全胜,决不收兵。一项项惠民实事正在落实,一个个富民产业蓬勃兴起,一幅幅干群合力、久久为功的脱贫攻坚战斗场景仍在继续,全面小康的新征程上,陇西正在全速行进!(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蹇勇德 左玉丽 齐兴福 杜雪琴)

    《甘肃日报》2020年7月13日03


    创新机制 激发活力

    ——陇西县党建引领助力脱贫攻坚



    人头攒动的陇西县首阳地产药材交易市场。

    7月3日,陇西县云田镇回岔村的养蜂基地迎来一批新“住户”:从外地新引进的100箱蜜蜂正式在这里安家,开启它们的“甜蜜事业”。至此,回岔村的蜜蜂养殖数量超过2000箱。

    “按照去年的蜂蜜价格算,今年全村的蜂蜜收入至少有400万元。”省总工会派驻回岔村第一书记、驻村工作队队长杨三虎说。


    近年来,回岔村采取

    “党支部+合作社+农户”的方式

    大力发展蜜蜂养殖、中药材种植等产业

    成功甩掉贫困帽子,实现整村脱贫

    这是陇西县抓党建促脱贫攻坚的

    一个生动事例


    陇西县以党支部建设标准化

    和“四抓两整治”举措为抓手

    推动脱贫攻坚各项任务抓实见效



    陇西县权家湾镇各个村展示特色农耕文化。
    扣紧“责任链” 选好“领路人”


    脱贫攻坚是政治任务

    也是全局大事

    陇西县充分发挥党的政治优势

    组织优势和联系群众优势

    坚持抓乡促村

    层层扣紧“责任链”

    上下联动推进

    为脱贫攻坚凝聚了强大合力


    县委勇担主责主业,为县四大班子党员领导干部和乡镇领导班子成员确定基层党建联系点220个,实行1名县级党员领导干部定点带抓、1名组工干部跟踪督抓、1个联系单位结对协抓、1名乡镇班子成员指导包抓、1个驻村帮扶队蹲点帮抓的“五个一”工作责任制,定点包抓、跟踪督导党建示范点建设。

    同时,把抓党建促脱贫业绩作为重要考核内容,每年与乡镇党委签订基层党建目标管理责任书,把乡镇直接责任落实到位。深化拓展“驻村代办、强基为民”工程,严格执行驻村帮扶工作队和乡村干部到村集中办公、统一食宿、轮流值班等制度,以此推动脱贫攻坚等中心工作任务落实。

    此外,立足明确村党组织和书记在脱贫攻坚中的具体任务,分别建立责任清单、任务清单和问题清单,进一步健全完善村干部小微权力清单,厘清权力边界,把村级具体责任抓到底。

    脱贫攻坚是一场硬仗。打硬仗,必须要选好精兵、点好强将。

    2018年3月,在当地经营中药材的“能人”王想红被选举为双泉镇西岔湾村党总支书记。两年多来,王想红利用扶贫资金建立了肉牛养殖合作社,带动全村人发展肉牛养殖。如今,全村肉牛存栏量超过600头。

    引进“能人”建强班子,带领群众脱贫致富。近年来,陇西县采取在县乡干部中“向下派”、农村致富能人中“择优选”、务工经商人员和退休干部中“往回引”、高校毕业生中“公开聘”、项目人员中“公开考”等措施,打造了一支谋划脱贫有思路、培育产业有措施、带领群众有办法的村级班子队伍。

    与此同时,立足脱贫一线选拔使用干部,先后将7名扶贫实绩突出的乡镇党委书记推荐到副县级领导岗位,13名乡镇长担任乡镇党委书记,6名乡镇优秀班子成员提拔到乡镇长岗位。对245名扶贫一线业绩突出、群众公认度高的优秀干部进行了提拔使用,树立了以精准扶贫实绩选人用人的鲜明导向,营造了大抓扶贫、干事创业的浓厚氛围。


    陇西县权家湾镇田家湾村的村民笑脸墙。


    筑牢“桥头堡” 培育“先锋队”


    打赢脱贫攻坚战

    必须要建强基层党支部

    使之真正成为脱贫攻坚的“桥头堡”


    首阳镇禄家门村路边的一块空地上,10多座食用菌大棚已经成为群众增收致富的“聚金棚”。正在大棚里采摘香菇的刘菊贤说:“我不仅摘蘑菇能挣到工资,年底还有股金分红,一年能收入1.5万元左右,日子比原来好过多了。”

    食用菌种植产业农民合作社带动贫困户脱贫。(本版图片由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郁婕摄)

    2018年以来,禄家门村党支部通过产业扶持资金,大力发展食用菌产业。至目前,纯收入累计超过60万元。

    一乡一载体,一村一特色。陇西县充分发挥基层党支部的“桥头堡”作用,扎实开展农村基层党建“整乡推进、整县提升”行动,以党建促产业,以产业促脱贫,着力构建“一核多元”扶贫组织体系,有效提升了村党组织的组织力。

    同时,县里深入开展村级组织活动场所“功能提升”行动,连续八年投入资金2亿元,对村和社区组织活动场所进行改造升级。积极推进农村“三变”改革,通过村党组织兴办经济实体、开发优势资源、发展特色产业等方式,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切实增强了村级造血功能和发展后劲。

    打赢脱贫攻坚战,让群众过上好日子,还需要一支冲在一线、干在实处的党员干部“先锋队”。陇西县把脱贫攻坚一线作为党员干部锤炼党性、发挥作用的主阵地,把重心下移,将力量下沉。一方面实施能人入党行动,注重从青年农民、致富带头人、专业合作社负责人、大学生村官等优秀人才中发展党员,不断为农村党员队伍补充新鲜血液。另一方面充分发挥县乡党校主阵地作用,结合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建设和甘肃党员教育智慧云电视平台,实施素质提升行动,累计培训党员、干部、群众11.2万人次。



    村民惬意地居住在干净舒适的楼房里。


    激活“智囊团” 锻造“生力军”


    确保将最强最优的“生力军”

    派向脱贫攻坚一线

    确保干部

    下得去、管得住、融得进、干得好


    近日,云田镇李家门村的很多群众都在悄悄地议论着一个话题:“听说村里的养殖合作社马上又要分红了,这次能分多少?”

    “现在还没有决算出来,但肯定比去年要好,你们就等着数钱吧。”每次有村民问时,合作社负责人李新海总是这样说,言语间喜不自禁。

    2018年底,在帮扶单位的支持下,云田镇5个村的191户建档立卡贫困户在李家门村建起了云田致富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计划养殖湖羊。但一个难题摆在了大家面前,零散养羊谁都会,养数百上千只羊,谁能拿下来?

    云田镇党委经慎重抉择,最终将此“大任”降于镇里的自收自支人员李新海身上。当年50岁的李新海有养殖管理经验,而且在专门的农牧学校学习过。

    专业的事就得让专业的人来干。在李新海的带领下,云田致富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于2019年底实现开门红:191户建档立卡贫困户“喜提”25万元分红。

    人才是脱贫攻坚的重要支撑。近年来,陇西县先后抽调120多名专家组成服务团队,指导建设产业基地61个,联系带动协会、合作社70家,联系项目73个,带动贫困户5500多户。同时,通过“人才基层服务行”工程、乡土人才“领头雁”计划、科技特派员助脱贫行动等活动,聚合人才力量,激活“智囊团”作用,以才智引领基层脱贫攻坚。

    干部有担当,脱贫有保障。陇西县还十分注重将脱贫攻坚、一线锻炼培养和激励年轻干部担当作为有机结合,严把政治关、能力关、作风关、健康关“四个关口”,确保将最强最优的“生力军”派向脱贫攻坚一线,确保干部下得去、管得住、融得进、干得好。(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 蹇勇德 左玉丽 齐兴福 杜雪琴)

    《甘肃日报》2020年7月13日03版


    特色产业撑起脱贫梦想

    “中药材就是我们的‘铁杆庄稼’,家家户户都靠它吃饭。”夏日,陇西县首阳镇董家堡村,数百亩黄芪长势良好,丰收在望,村委会副主任贾立明对记者这样说。

    陇西县是全国“道地药材”的重要产区之一。近年来,县里大力实施中药材全产业链建设,全县中药材种植面积稳定在35万亩,种植面积居全国县区首位。为鼓励贫困群众发展中药材产业,2018年,县里对标准化种植中药材的建档立卡贫困户给予每亩200元至600元资金或物资补贴。至目前,全县累计发放中药材种植专项扶贫资金1825.6万元,扶持2.15万户贫困户种植中药材3.92万亩。

    产业是发展的根基,是推动脱贫攻坚的动力源泉。近年来,县里依托当地各类资源,因地制宜培育壮大特色产业,全县134个建档立卡贫困村每村至少有1项以上主导产业,中药材、马铃薯、牧草、牛羊养殖、食用菌等特色优势产业已成功挑起脱贫攻坚的“大梁”。

    “户均两头牛,脱贫不用愁”——2016年,陇西县提出“5532”和“5522”种、养模式,以草畜一体化发展增加群众收入。所谓“5532”,即向每户贫困户贷款5万元,鼓励其种植5亩全膜玉米,养基础母牛3头,年增收2万元以上;“5522”指的是,向每户贫困户贷款5万元,种植5亩全膜玉米,养基础母羊20只,年增收2万元以上。

    在此政策的引领下,陇西县草畜产业得到了长足发展。近年来,全县年转化各类牧草78万吨,为建档立卡贫困户累计引进优质基础母牛1.5万头、全县牛存栏7.8万头,引进优质基础母羊3.6万只,全县羊存栏达21万只。

    村看村,户看户,脱贫攻坚全看党组织。云田镇上大道村的一处开阔空地上,一座座食用菌大棚拔地而起。这是由上大道村党总支牵头成立的一家集香菇种植、加工和销售为一体的农民专业合作社,社员为全村168户贫困户。

    2018年,该合作社争取世行项目资金430多万元,建设香菇标准化种植大棚30座,并将这些大棚承包给贫困户,统一技术指导、统一种植管理、统一采摘回收。贫困户一方面从管理、务工中获取收入,另一方面还能得到合作社的股金分红。

    小蘑菇产生大能量。截至目前,陇西县共建成各类香菇大棚1189座,年装菌棒518万棒,年产香菇3000吨以上,贫困户户均年收入达到2万元以上,带贫增收效果明显。

    支部建在产业链、党员聚在产业链、群众富在产业链——近年来,陇西县通过基层党组织引领,探索推行“合作社+基地+农户”的产业带动模式,通过资金入股配股、按股分红带动发展。2019年,全县基层组织组建7家合作社建立了7个养殖基地,带动贫困户1332户,建立种植基地35个,带动贫困户3971户。此外,按照股权化经营模式,由村党支部牵头引进建成扶贫车间23家,吸纳劳动力1690人,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434人,人均年收入达到3万元。

    时下,行走在陇西大地,各类特色产业如雨后春笋发力成长,不仅点亮了贫困群众的致富梦想,也为乡村振兴奠定了坚实基础。(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 蹇勇德 左玉丽 齐兴福 杜雪琴)

    《甘肃日报》2020年7月13日03版


    修好农村路 打开致富门

    “要致富先修路,这句话一点都没有错。”在陇西县首阳镇水月坪村,村支书孙沛指着穿村而过的红李公路对记者这样说。

    2018年前,红李公路水月坪段不仅窄,而且路面上大坑连着小坑,“连自行车都不好走”。路不平,村里啥产业都做不成。2018年,县里投资资金对这条路进行了全面改造。

    “路平了,感觉村子与外界的距离也近了。”孙沛说,以前村里种的中药材、苗木、蔬菜果品都要找车拉到镇上才能卖,现在商贩直接开车到地头收购,省时省力还能增加收入。

    致富产业在哪里,公路就修到哪里。陇西是全省农村公路养护体制改革试点县、也是全国首批“四好农村路”示范县,近年来,县里结合脱贫攻坚行动,全力推进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努力打通脱贫攻坚的“最后一公里”。至2019年底,全县境内公路总里程为1916公里,全县17个乡镇和215个行政村全部通了沥青或水泥路。

    走进马河镇杨营村,穿村而过的公路宽阔平坦,联社入户的水泥路干净整洁。村子周边,山野苍郁,阡陌纵横,是一派静谧的田园风光。

    “通村道路修好后,村子就被中美协确定为写生基地,来的人一下子多了。”杨营村村委会主任王耀军说,现在一年四季都有来自全国各地的书画家在杨营村写生,很多村民靠着好山水,吃上“美丽饭”。

    修一条路,造一片景,富一方百姓。近两年来,陇西县积极筹措资金,努力打通一些自然禀赋相对较好的村社道路,以此促进乡村旅游,增加群众收入。路通了,人来了,采摘园、农家乐、旅游山庄等如雨后春笋纷纷涌现,为贫困群众增收致富开拓了一条新路。

    几年前,通安驿镇黑家岔村还以玉米、洋芋、红薯种植为主,是远近闻名的“贫困村”。如今,公路通了,脱贫致富产业来了。在县里相关部门的支持下,村里引进了一家民营企业,按照“公司+基地+农户”的发展模式,流转荒山建成集现代农业、休闲旅游、田园社区为一体的特色乡村综合发展园区,吸纳当地群众60余人在园区上班,每人每年增收2万余元。

    小村道,大民生。修好一条农村公路,就打开了群众的一扇致富大门。目前,陇西县已逐步形成了以县城为中心,高速公路和国省道为主骨架,县乡道为支线,村道和村组道路为分支覆盖全县的公路交通网络格局。一条条缠绕在山水之间、穿越在田野阡陌的农村公路,带动了农业产业和乡村旅游业的发展,已经成为当地群众脱贫致富的阳光大道。(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 蹇勇德 左玉丽 齐兴福 杜雪琴)


    【走向我们的小康生活·记者手记】


    闯出一条致富路


    在陇西采访,给我印象最深的,是两位当地的“老汉”。

    说是“老汉”,其实他们的年龄不算大,也就50岁上下。52岁的贾随太去年尝试网络直播带货时,很多人说“这老汉是喝大了胡整哩”。谁也没有想到,这个“胡整”的“老汉”不到一年就在网络上卖掉了20多万元的中药材。

    云田镇回岔村村民邢军与老贾年龄相仿。2019年初,老邢通过“快手”APP学会养蜂后,引进了4箱蜜蜂,当年就收入4000多元。今年,尝到甜头的老邢,又引进了22箱蜜蜂,“到年底蜂蜜至少能卖3万多元”。

    攀上一张互联网,闯出一条致富路,开辟一片新天地。时下,在陇西,跟老贾、老邢一样,越来越多的贫困群众乘着“互联网+”的强劲东风,依托县里搭建的电商平台,将中药材、菜籽油、苦荞茶、蜂蜜等农特产品销往全国各地。

    好日子是拼出来的,致富路是闯出来的——在陇西采访时,许多当地人对记者这样说。这句话虽然简短,但却透射出陇西人民面对贫困和苦难百折不挠、敢闯敢拼的不屈精神。

    “现在扶贫政策这么好,只要敢打敢拼,日子肯定能好起来。”今年,邢军除了养蜜蜂,还种了40多亩中药材,日子越过越有盼头。

    比物质脱贫更可贵的是精神脱贫。行进在陇西城乡,记者一路走访,一路感慨:这些从精神上已经脱贫的人们,告别经济上的贫穷,已指日可待。(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 齐兴福)


    打赏捐赠
    0
    !我要举报这篇文章
    声明 本文由村网通注册会员上传并发布,村网通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村网通立场。本文如涉及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24小时内予以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