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闭

举报

  • 提交
    首页 > 头条热点 > 正文
    购物车
    0

    为什么种植扩大规模后反而不挣钱?种植户们该如何破局

    信息发布者:杞优枸杞
    2018-01-14 16:24:23   转载

        有调研显示,中国目前有个奇怪的现象,种植面积几亩到几十亩的种植户赚钱的比较多,上百亩甚至上千亩的大户,反而很多赚不到钱。理论上来说,按照规模经济的效应,规模越大理应越赚钱,大户赚不到钱,核心问题在哪呢?其中很关键一点,是盈利点设计不合理的问题。所以,今天我们就来系统讨论一下,盈利点,到底怎么设计才算合理。


    不赚钱的农场,有哪些思维症结?

    (1)关注点不在农业本身

    除了一些本身就从事农业,因为种植经验丰富而扩大生产的种植大户之外,很多以商业资本进入农业领域,对农业生产并不熟,甚至并不是看重农业本身,只是看重政策,主要的精力放在跑关系、跑政策,真正用到农业生产上的精力并不多。


    (2)没搞清生产和运营的区别

    也有很多种植大户虽然专注于农业生产,但不懂得在规模扩大之后,自己的角色已经不再是“生产者”,而是“运营者”。过去大家都是小农经营,只管生产,虽然有利润,其实更多的只是“苦力钱”,运营和销售的事基本上被“二道贩子”给做了,而在规模扩大成为农场之后,不仅运营方面的各种成本增加,对农场主运营能力也有了更高要求。


    (3)贪便宜心理

    过去常说“勤俭节约”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的确不错,在农业社会,小农生产靠节约确实能增收。但规模化之后就不一样了,需要讲求投入产出比,农资投入等方面靠省钱已经不能带来利润,该加大投入的地方必须舍得投入。


    (4)只想到靠主营业务盈利

    很多种植大户在设计盈利模式时,主要就是想着要靠自己的产品赚钱。其实光靠农产品,很难赚到钱。不妨借鉴点互联网思维,现在很多互联网产品都不靠产品本身赚钱,比如杀毒软件,比如各种资讯类APP,它们主打的产品其实都免费,那怎么赚钱呢?既然免费,用的人就多,有了足够的人流量,广告商自然愿意掏钱!


    其实做农场也一样,农场里可以利用的资源是很多很多的,一些聪明的种植大户,并不只靠自己的农产品赚钱,转变思路,让盈利点多元化。


    下面我们就一起来看看一些成功的运营思路。

    案例1
    降低成本管理出效益

    人物:兴文县大坝苗族乡朝阳村种粮大户卢建文

    土地:2600亩

    变化:水稻全部由插秧变为直播,并耗资11万元平整320亩坡耕地

    收益:共计节省成本35万元左右,大春一季纯收入预计超过40万元


    卢建文说,2015年秋季,自家流转的3200亩土地中有600亩已到期。


    “以前盲目扩大规模,效益不高。”在他眼里,田块里的潜力还没完全释放。


    为尽量释放田地潜力,2016年大春,他打算在2600亩田里全部种上水稻。但与往年不同的是,他不再雇人插秧,而是采取直播的方式,一亩田能省出100元成本,而产量不受影响。


    卢建文的2600亩地,有320亩土地属于坡耕地。因为地形的因素,灌溉困难,一般只能种植玉米、红薯或大豆,与种植水稻相比,每亩产值要少200元以上。更恼人的是,到了收获季节,每亩地投入的人工成本比平整地块还要多100元。“这样一算,一亩地少收300元,320亩就是9.6万元。”


    于是,过去这个冬天,卢建文花了11万元平整了这320亩土地,把水渠修到了田头,也都种水稻。“就是为了在自己有限的地里,挣得到更多的钱。”卢建文计算过,如果一切顺利,320亩水稻的收益基本就能收回平整土地的投入,“而总共2600亩地,光大春这一季,纯收入估计就能超过40万元,2015年一年我的纯收入总共才42万元。”


    【解析】按照企业生产经营的经验,当产品价格、产量不变的情况下,要增加收益,降低生产成本是唯一途径。将企业运营的经验用在农业生产上,道理一样:管理出效益。

    案例2
    独辟蹊径,创新出效益

    人物:若尔盖县巴西乡羊俄村莴笋种植大户罗志明

    土地:500亩

    变化:更新品种,提前上市,注册莴笋品牌

    收益:每亩多产莴笋250公斤,并且每亩多收入1700元,500亩多收入85万左右


    2009年以来,罗志明一直是当地最大的莴笋种植大户,每亩年产莴笋4500公斤。村民们见效益不错,纷纷效仿,结果莴笋种植面积从1000亩扩展到6000亩,价格却从每公斤3.4元降到3元。“整个村子的品种都一样,收货的人将价格压得很低,必须要改变。”趁着春节,罗志明专门拜访了四川农业大学的专家,带回适宜高原种植的早熟品种,比以前的品种要早上市一个月。


    同时,罗志明还请专家制作了一个无公害莴笋种植方案:全程使用发酵两到三年的牛粪等农家肥,同时,针对高原病虫害特点,引入光诱、色诱、性诱“三诱”杀虫的技术,坚持莴笋生长期间不使用农药。


    罗志明透露,等到第一茬莴笋上市,他就去注册“高原生态无公害莴笋”品牌。罗志明已做过实验证明,如果细致管理,新品种每亩可增产250公斤。加上上市早,每公斤可卖到3.2元,比一般的收购价格每公斤多出0.2元,“等于一亩地就多收入1700多块。”


    【解析】在市场同类产品互相杀价的激烈竞争下,独辟蹊径的无公害种植方案,以及即将注册的品牌,显然胜出一筹,让追赶者永远追赶,这就是创新的力量。




    案例3
    传统变休闲,市场定效益


    人物:河南漯河沙澧春天生态农庄CEO苏博

    土地:1200亩

    变化:从传统经营蔬菜、水果经营转变为休闲农庄

    收益:门票和活动年收入600多万,农产品销售600万左右


    沙澧春天生态农庄,位于河南省漯河市,占地1200亩,以前是普通农田经营蔬菜、水果、苗木种植等,两年前在90后南开大学高材生苏博的努力下,转型成为集农业体验、休闲观光、生态餐饮、亲子教育、户外拓展、婚纱摄影等于一体的都市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


    CEO苏博给大家分享说:“2014年产品出来,没有销路,白天和员工开车拉着水果一家店一家店的铺货,下班后到商圈做产品的试吃和售卖,第二天凌晨用大车拉大批量的水果送去批发市场,我相信很多庄主都处于这种状态。”


    目前沙澧春天由传统农业转型到国家3A景区,再到亲子农庄,荣获20多项荣誉,转型后的农庄年接待客流10万+,客流有散客家庭、幼儿园、小学、民营企业、地产公司、拓展公司、旅行社……其中亲子游人数占总游客量的60%。


    仅靠门票和活动年收入600多万,农产品销售600万左右,凭借产品品质和营销策划,去年园区的有机葡萄月售40000斤,刷爆朋友圈。


    【解析】“产品需要根据市场营销和战略转变。”当传统种养殖不能满足市场需求时,要勇于转变,改变生产价值,让效益更大化;多元化生产,满足不同的客户需求。



    打赏捐赠
    0
    !我要举报这篇文章
    声明 本文由村网通注册会员上传并发布,村网通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村网通立场。本文如涉及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24小时内予以删除!